来源:北京商报
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信息,网络主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位列其中,因其关联当下最火热的网络直播、自动驾驶而引发广泛关注。
网络主播有多火?今年3月底,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超过1500万人。
人社部此前已经发布5批74个新职业。这里的新职业并非新生岗位,而是对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未收录的职业,主管部门牵头征集论证后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
与没有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的岗位相比,国家认定职业身份,将加快职业标准开发和能力建设,指导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等,广泛组织开展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
对于1500万网络主播而言,正名的更大意义在于纠偏和祛魅。
网络主播群体一直呈现两极分化的认知争议。一方面,新职业的纳入,有助于网络主播增强职业归属感,消除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偏见;另一方面,陆续跟进的从业准则、教育培训、技能标准、待遇政策等职业化动作,有望实现庞大主播群体的优胜劣汰,消解长期伴生而来的不健康成分。
“人人都能当主播”“有了流量就有钱”的网络主播草莽时代,注定要成为过去时。
就在同一天,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传播‘软色情’信息”“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益”“欺骗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此外,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瞄准了网络主播乱象中的顽疾,瞄准了“唯流量论”网络主播的无知无畏和贪婪无耻。
各主管部门从不同角度为网络主播等新职业“量体裁衣”,既要予以正名,不断拓展产业就业空间,又要加强监管,守住安全有序的底线。
作为责任主体的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如何严格做到令行禁止自查自纠?过去几年,仍然有不少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试图游离在规则之外,以擦边球甚至对抗的姿态攫取利益。随着各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落实到位,以及新职业正名有望带来的技能标准、资质门槛等层面的升级,劣币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潜力,网络视听产业的规模效益,能够承载千万网络主播群体,但从业者的快速聚拢只是开始,高质量发展才是目标。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