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万生优配

徒步热乱象:失温、迷路为何多发

万生优配 2025-10-13 21:00:04 5 抢沙发
徒步热乱象:失温、迷路为何多发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蕊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10月2日上午,四川党岭村卓雍措附近海拔4300米的徒步路线上,徒步者小林突发高原反应,并出现失温症状。不幸中的万幸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刘月娥、马雪倩随团徒步途经此处,及时发现小林状况,以专业处置为她争取到抢救时间。在多方面协作下,小林被顺利转运并接受救治。

10月9日,小林母亲吴女士在社交网络上回应称,小林入院后身体状况一度有所好转,但于10月7日病情突然恶化,转入ICU抢救,目前仍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发生在高原上的生死救援,揭开了徒步热潮背后令人忧心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像小林一样走向山野户外人不在少数。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户外徒步"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53%,山林间的热闹程度更胜从前。

面对持续升温的徒步热潮,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线路规范化建设。今年9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14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包含四川德阳市三星堆探秘户外运动路线、辽宁大连市南部山海户外运动路线等。紧随其后,知名徒步目的地“南太行”于9月27日发布了7条精心规划的徒步线路,针对不同需求的徒步爱好者,全面依托景区成熟的户外基础设施打造而成。

尽管这些举措展现了主管部门引导徒步市场健康发展的努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官方规划的线路数量与布局速度,仍远远跟不上徒步爱好者探索未知的脚步。

南太行最高峰十字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认知偏差:“成熟”标签下的安全陷阱

当下热门的线路中,相当一部分是爱好者们自行探索而成的"野路",以其原始自然的风景和更具挑战性的户外体验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许多这样的徒步路线被标记为"成熟"、"入门级"等标签。然而这些标签通常仅代表曾经有较多徒步者走过,或路况相对简单,在配套设施、路线指引、紧急求救响应和救援效率等关键安全环节上,其实远未达到真正成熟的标准。并且,该类路线的分布和更新都较为随机,地方与景区难以及时跟进基础设施布局,形成了安全管理上的灰色地带

同时,大多数攻略中“简单”、“新手友好”等标签界定模糊,新手徒步者难以据此准确评估自身能力是否匹配。更重要的是,徒步相关内容中,普遍缺乏对风险的系统说明,致使许多入门爱好者的风险认知与实际处境存在落差,部分爱好者选择将应急救险任务全权丢给领队,也有人甚至对风险没有清晰认知,充分准备更无从谈起。

随着徒步运动的持续升温,徒步领队这一新兴职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项职业的专业门槛可谓不低界面新闻招聘平台了解到,户外领队通常需要具备户外俱乐部带队经验、专业培训背景,同时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和急救知识。不过,在当下的徒步社群中,兼职仍是这一职业的主流形态。

大许是一名户外博主,有时在北京及周边户外活动中兼职领队。他向界面新闻介绍,一个20人左右的徒步团每次通常需要1名主领队和2名副领队。在报酬方面,主领队带队收入约在每次300-500元之间;若持有“山地户外指导员”等专业资质,日薪则可达到650-800元。另外,如果徒步团走的是景区线报酬则会相应降低。

谈及从事领队工作的初衷,大许表示,既是出于对徒步运动的热爱,也与他乐于照顾他人的性格相符。“这样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一些额外收入。”不过他也坦言,自己和认识的领队都选择兼职模式,“单靠这份收入很难稳定维持生活并负担专业装备的开销

关于徒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大许表示,哪怕是最简单的路线,也可能潜藏致命的风险。他特别强调了领队应急能力的重要性“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确实可以求助公益救援组织,但户外环境太复杂了,救援队抵达需要时间,部分路线存在通信盲区”因此团队成员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关键。他同时指出,“专业的应急救助能力是领队的基本素养,但目前行业内确实存在部分领队专业度不足的现象,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潜在风险。”

“户外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领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也只是能在一定程度内降低危害与风险,而徒步者本身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常识与能力的。”大许无奈道,“但现在越来越多爱好者认为只要体能不错或擅长登山,就能走有一定强度的路线,实际上在应急方面的知识与准备几乎空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助徒步:高自由度之下的风险

资深户外爱好者陈新宇刚在9月完成了一次历时两天一夜的南太行徒步之旅,他的路线规划综合了小红书、抖音、两步路等平台的信息,并依据自身偏好进行了调整。

“目前选择的路线难度都不算太大,我更享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同行,”陈新宇对界面新闻坦言,“彼此了解体能状况,走起来更有默契。”不过他也承认,若未来挑战更高难度路线,一定会聘请专业向导或领队。“像很多雪山区域,现在都强制要求向导陪同或提前报备。高海拔、高难度地区甚至规定一人一导,难度较低的也要求多人配备一名向导,绝不允许独自攀登。”

界面新闻发现,这种认知在徒步圈颇具普遍性。尽管许多爱好者原则上认可专业指导的价值,但在面对看起来“容易应付”的路线时,仍倾向于选择更自由、随性的自助方式。另外,与商业团队通常会为参与者统一购买意外险不同,自助徒步者往往不会每次都会自行投保。

回顾四川党岭的事件,其实并非孤例。仅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中秋假期期间,便发生了多起户外徒步事故。

10月国庆黄金周期间,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的珠峰东坡营地突降暴雪,近千名徒步攀登者被困无法下山10月5日,大批徒步爱好者私自穿越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被困,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甘肃省肃南县启动青甘两省联动救援,设置7处检查劝返点,投入750余人次搜救力量,通过拉网式排查,累计转运被困人员251名,其中1名被困人员因失温及高原反应遇难;同日,在四川甘孜康定“子龙秘境”,1人滑坠身亡;10月2日,6名游客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直亥雪山景区被困,94名州县救援人员与30名民兵分组,至10月3日凌晨6时许将全部被困游客救出……

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徒步险情时有发生。中国探险协会探险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2024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涉及人员1126人,受伤92人,死亡84人,失踪11人。其中徒步项目涉及人员高达822人,占总事故涉及人数的73%。而徒步事故中最大比例的原因是,迷路。

图片来源:《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

徒步文化发展火热且迅速但相关安全知识普及的滞后性日益凸显。社交平台上被描述为“轻松拿捏”的路线,无形中向徒步者传递了可能被误导的安全信号应用程序中显示清晰的路线图,在实际自然环境中可能因植被茂密而难以辨认;社群中被许多人奉为高手认证的“朝圣级”区域,实际上是禁止游客进入的高风险“禁区”。

这些区域通常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且因缺乏通信信号与巡查力量,使得风险防控和紧急救援都面临极大挑战。以前文提到的“子龙秘境”为例,该区域属自然保护区,明确禁止游客进入,却仍屡有徒步者违规穿越。据某公益救援队队员透露,该类区域内一旦发生滑坠、失温或迷路等意外,不仅报警困难,救援人员也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投入巨大公共资源才能实施营救,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极易在途中被消耗殆尽。

这种情况在自助徒步中尤其显著。正如陈新宇所描述的,许多自助徒步者珍视与朋友出行的自在感:“既能按照自己最舒适的行走节奏进行,也能根据喜好灵活调整路线。”然而,这种对自由与灵活的追求,往往让人低估了潜在风险。当真正面临高原反应、失温或摔伤等常见徒步险情时,缺乏专业指导和应急准备的自助团队常常措手不及。

面对潜在的风险,充分的行前准备与正确的风险认知是安全徒步的基石。对于广大徒步爱好者,尤其是选择自助出行的参与者,一些基础的安全原则值得反复强调。

首先,了解线路是第一步。徒步者应使用专业的户外APP提前研究路线信息,盲目相信网络攻略学会自主理解地形图无论行程长短,都要关注天气装备务必适宜,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便于识别和救援

同时要了解风险,主动掌握基础的户外生存技能和急救知识行程中携带应急药品、头灯、急救包、防寒毯等必要应急物资。警惕迷路、滑坠等地形威胁,在偏远或无信号区域,应考虑携带卫星电话等应急通讯设备。

另外,穿越高海拔徒步路线,则需要提前充分适应海拔,切勿急速上升;要能够识别高原反应,一旦出现严重头痛、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立即下撤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徒步者要了解自己,综合评估自身体能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活动。在经验不足时,建议选择10公里以内、爬升不超过500米的路线,并优先选择路况良好、有明确路径和设施完善的公园或景区。有时候,理性的放弃比盲目的坚持更为可贵。

以上准备旨在防患于未然,但户外环境瞬息万变。以下避险指南,或可在紧急时刻提供决策参考。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张蕊

面对徒步活动的发展,如何在自由探索与安全规范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从领队资质认证、路线等级标准制定到应急救援体系完善,需要政府部门、平台方、景区和徒步社群共同配合。而对徒步爱好者而言,自我约束与外部规范同样重要,这既包括对自身能力的合理评估、对户外环境中潜在隐患的清晰认知,也包含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