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peiziseo

学者乐黛云今晨辞世,一生但求“做个好人”

peiziseo 2024-08-02 13:31:03 29 抢沙发
学者乐黛云今晨辞世,一生但求“做个好人”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李雨桐 记者 姜妍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1948年,17岁的乐黛云拎着一只小皮箱来到了北京求学,看到眼前的古老的城楼和红墙碧瓦,她热泪盈眶。她在北京大学求学、任教,最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以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与北京这座城和北大结下不解之缘。今晨,她在北京辞世,享年九十三岁。这是来自中国作家网的消息。

乐黛云1931年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开明的父母让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即便是在战乱中,也度过了比较富足而快乐的童年。1948年,乐黛云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但父亲因战乱不许她离家太远,倒是母亲偷偷给了她十个银元,让她有了北上的路费。乐黛云后来回忆称,“如果不是母亲的胆识,我整个的生命故事就将全部改写。”

北大将乐黛云录取进了中文系,据说是因为沈从文很喜欢她的入学作文。而在北大学习的第一年,沈从文教授的国文课也成为了乐黛云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我们这个班大约二十七人,沈先生从来都是亲自一字一句地改我们的文章,从来没有听说他有什么代笔的助教、秘书之类。”在《人生由我:做勇敢浪漫的自己》一书中,乐黛云这样回忆道。

从北大毕业后,乐黛云放弃了待遇优渥的驻外工作,选择留在北大继续学术研究,并在这里结识了汤一介,与其在燕园喜结连理。在《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中,汤一介曾回忆了二人因书定情的故事——有一天乐黛云拿了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给汤一介看,她说这本书表现的对人类的爱深深地打动了自己,也希望汤一介会喜欢。汤一介读完后,觉得精神境界有了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由于是乐黛云让我读这本书的,因而加深了我对她的了解,之后我们由恋爱而结婚了。”乐黛云曾自诩她与丈夫是“未名湖畔同行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在之后60年的相伴岁月中,两人伉俪情深,走过了荆棘泥泞,也看过了鸟语花香。

乐黛云与汤一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乐黛云开始承担北京大学留学生的中国现代文学课教学工作,并进一步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传播的情形,比较文学研究的种子就此埋下。1981年,她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刊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一文,论述了鲁迅、茅盾、郭沫若三位文学巨匠与尼采的关系。同时还编译了《国外鲁迅研究论集》,这部论集对国内的鲁迅研究起到了开阔视野、促进发展的作用。

1981年8月,乐黛云应邀前往哈佛大学访学一年,随后又到伯克利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两年。在此期间,乐黛云对比较文学学科着迷至深,她借阅了大量这方面的书,又把所有积蓄都买了比较文学书籍,并决定将她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事业。在伯克利的两年,乐黛云先后出版了两本英文著作,一本是袒露她在“风暴”年代真实经历与心境体验的回忆录《To the storm》,另一本则是学术专著《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她的代表作还包括《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跨文化之桥》等。乐黛云还培养出了王达敏、程巍等一批后来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专家。

作者: 乐黛云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1-1

除了在学科领域取得的开拓性成就外,乐黛云在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一书中,将其人生观总结为佛经中的五个字——“命”“运”“德”“知”和“行”。她提及“在我最困难、最委屈、最想不通的时候,我觉得有一句话是我生活的支柱,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尽管那时什么权利都被剥夺了,但我还可以做一个好人。”“所以不管怎么样,就算在很困难的环境里,也要独善其身,竭尽全力,做个好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