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peiziseo

盛康策略:杠杆股票配资指数-困在综艺里的华语乐坛

peiziseo 2024-08-07 07:34:03 22 抢沙发
盛康策略:杠杆股票配资指数-困在综艺里的华语乐坛摘要: ...

原创 易拾 新音乐产业观察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易拾

跟一些业内朋友交流,问及哪个渠道推歌最有效,从做主流艺人的音乐公司到经营乐队的小厂牌,大家不约而同的回答,综艺。

短视频当然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不过,相比短视频的下沉流量,综艺能带来更高阶的品牌价值,更有助于作品的口碑营销和艺人的事业进阶,这不,海来阿木也得上综艺镀金。

过去这些年来,综艺节目也确实不断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从《歌手》到《乐队的夏天》,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新说唱》,综艺节目为音乐圈贡献了巨大的热度,并让不少歌手和乐队受益匪浅。

邓紫棋的脱颖而出就得益于综艺节目,说唱市场的兴起当然也得益于综艺节目,从《乐队的夏天》唱到《歌手》的回春丹,可以说是综艺节目影响力的缩影。

毫无疑问,一档热门综艺能够将背后的普罗大众跟音乐做有效的连接,但当我们听到不只一位业内朋友说出“除了上综艺,好像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宣传方式了”这样的话,能感受到的也有一分无奈。

A

成功的天梯

“如果不是因为《乐夏》,我肯定不会知道回春丹。”80后广西乐迷Soma说。她从小就爱听摇滚乐,年轻时曾经给乐队做过经纪人,但远离音乐圈多年,尽管偶尔也会看看音乐节,但她认为是《乐夏》让她重新认识了一些新乐队。

对于一些习惯于主动挖掘音乐的硬核乐迷来说,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新音乐并非难事,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综艺仍然是获知音乐最好的渠道之一。

Soma说,她虽然很喜欢音乐,平时也听很多歌,但隔行如隔山,“我常用的APP,get不到新乐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吧。”

相比流媒体或短视频的精准传播,面向主流人群的综艺节目通过精心策划的多媒体内容,通过视听、氛围、情感、互动等多维度刺激观众,从而能够尽可能放大作品或艺人的魅力,从而带动跨圈层的传播。

根据海外的多项研究,人们通常在大约27岁时达到一个被称为"音乐麻木期"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主要听熟悉的歌曲,而不太愿意主动探索新的音乐。

国内各大平台上独播综艺节目的观众平均年龄介于26.7至28.3岁之间(云合数据),这可能表明,综艺节目可以成为那些进入"音乐麻木期"的观众重新发现音乐的一种途径。

而且,综艺节目往往能在大众舆论场里制造话题,引起广泛讨论,进一步带动音乐的传播。

说唱和乐队市场的先后升温,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没有《中国新说唱》,Hip-Hop在国内或许仍然会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如果没有《乐队的夏天》,乐队市场或许仍然死水微澜。

综艺节目就像是音乐圈进入主流市场的“天梯”,总有人能够一步登天,也总有人想要一步登天。然而,综艺节目也有自己的“命”,相继扑街的电音综艺就没能成为电音市场的天梯。

B

被综艺撑起的华语乐坛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语乐坛从一开始就是被电视综艺给撑起来的。华语乐坛兴起的同时,正好是电视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借助电视(综艺和电视剧)的输出,音乐进入千家万户。

在中国台湾,邓丽君、凤飞飞、刘家昌等早年都曾靠着主持综艺节目积累了最初的知名度,

1983年,《综艺100》推出流行歌曲排行榜,华语乐坛由此进入了榜单时代,《金曲龙虎榜》的出现成为艺人宣传的重要舞台,从1990年代开始,“上通告”成为歌手们的必修课。

而在中国香港,从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到“四大天王”,无不依赖于电视的支持,都不免要靠上综艺节目来获得更多曝光,叛逆如Beyond也得上综艺节目插科打诨。而TVB的《劲歌金曲》无疑是华语乐坛历史上最成功的打歌节目之一,一度左右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流向。

内地的娱乐业发展相对较晚,电视的影响力相对滞后,但在21世纪之后,内地电视业引入了大量台湾人才,综艺节目快速发展起来,随之也影响了流行音乐市场的发展。湖南卫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年的“快男快女”,如今仍然活跃在内娱的各个角落。

近年来,网络综艺的兴起,偶像选秀、说唱节目和乐队节目先后火爆一时,全面搅动了音乐生态,综艺节目对于音乐圈的影响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从电台时代发展起来的欧美唱片业不同,从一开始就跟综艺节目深度绑定的华语乐坛长久以来高度依赖综艺,我们甚至没有过被MTV改变的时代,从始至终,综艺都是华语乐坛的奶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艺人和观众,定义了华语乐坛的审美:对大嗓门和煽情的迷恋。

从《歌手》的表演中,你可以看出,大多数歌手都在尽量迎合这样的一种审美,以至于黄宣的表演引发了不少争议,并被观众归类为“小众”。

黄宣不仅仅在综艺节目上小众,在音乐圈里也是小众,综艺审美代表的正是华语乐坛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C

有多元化的媒介,才有多元化的审美

在外娱,尤其是欧美市场,歌手和乐队也需要上综艺宣传作品,不过,综艺节目对音乐行业的影响不像华语乐坛那么大。

一方面,欧美音乐市场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了唱片+巡演这样一个固定成长模型,歌手们更多靠演出成长,像Nirvana这样在巡演中突然走红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欧美音乐市场有多元化的媒介渠道,综艺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孤注一掷。

国外成熟的音乐市场里,既有大众型媒介(综艺节目),也有细分型媒介(比如《滚石》),既有较权威的榜单(比如Billboard和英国官方排行榜),也有刻薄的乐评媒体(比如Pitchfork),网络平台(不只是大平台,也包括Metacritic这样数据汇总平台)也提供了各自的数据维度。

每一个纬度都在帮音乐筛选自己合适的受众,同时也为音乐拓展了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华语乐坛的宣发渠道非常单一,除了平台流量和综艺热度,我们很难再找到另一个审视音乐的专业尺度。于是,音乐圈想要多元化发展还得指望更多的综艺:说唱指望说唱综艺,电音指望电音综艺,民谣指望民谣综艺,乐队指望乐队综艺。

以至于一位玩乐队的年轻乐手会对新观说:“乐队能走通商业闭环好像只有一个路径,上综艺。”

音乐市场的多元化不仅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也取决于传播环境,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有多元化的媒介,才有多元化的审美。只是,正如马东所说,“我们只对节目负责”,综艺节目确实没有理由为音乐负责,音乐行业需要自己想办法。

回归作品+演出这一传统模式或许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音乐行业的基本盘,这个基本盘站得稳,其他都是锦上添花。演出市场的复苏,在向歌手们招手示意,一位音乐公司的从业者说,以后准备多办点巡演,另一位同行则觉得上综艺不太靠谱,他们想“回归传统”。

话说回来,随着华语乐坛的重心转向内地,起步较晚的内地市场并没有太多传统可以回归,所谓“传统”更多是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否适用于当下的华语乐坛还不得而知,但总得有人向前迈出一步。

-全文完-

原标题:《困在综艺里的华语乐坛》

阅读原文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