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peiziseo

热词:“两新”

peiziseo 2024-08-07 05:12:07 29 抢沙发
热词:“两新”摘要: ...

最近," 两新 " 成为中国经济关联的热词。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到今年接连出台政策推动,一波 " 两新 " 潮正在形成。

国家为何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干这件事,对于个体而言," 两新 " 又将带来哪些机遇?

带着这些问题,谭主和参与这一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聊了聊。

不久前,针对 " 两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有新动作。

新推出的文件,叫做《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的重点,在 " 加力 " 二字——之前干得不错,现在要加力干。

回顾上半年,这一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今年 2 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3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7 月 1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举行,研究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措施。

事实上,这些举措瞄准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是过去一段时间舆论场和行研机构讨论的重点。而 " 两新 " 相关的政策,正是在这种讨论和期待中出台的。

对于这些措施,行研机构也做了大量的解读——行研机构认为,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以及汽车等行业会成为这些措施的受益者。

这些行业的更新更换,是怎么针对性地来解决内需问题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真正理解 " 两新 " 的内涵。

这不是我国第一次推行类似的举措,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再提?要结合我们的发展阶段来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曾提到过,经济增长的潜力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挖掘,一是做大增量,二是盘活存量

增量,大多是一些新技术带来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问世,结合着各种应用场景,就会开辟出一定的市场规模,带来经济效益。

对于存量而言,专业人士告诉谭主:

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设备的保有量都位居全球第一,很多存量的资产陆续进入报废期,这些更新换代的需求已经占据了内需的半壁江山。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这些存量资产将会继续增加,更新换代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这些存量的潜力有多大?

我们以汽车为例。美国每千人拥有超过 800 辆汽车,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汽车保有量为 2.83 亿辆。目前,中国每千人拥有 238 辆汽车,几乎为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为 3.36 亿辆,是美国的 1.2 倍。

也就是说,光是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的更新换代,所创造出来的市场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十分罕见的。

更不用说除了这些消费品,还有生产端的机床、设备等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 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 4.9 万亿元,随着设备更新需求不断扩大,这将是一个年规模 5 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所以,换新,是转化中国经济存量优势的一种手段。设备更新的投资,以及大规模的消费,就是拉动内需的巨大能量。

市场和潜力摆在这里,那么,我们怎样把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和投资呢?

《若干措施》中提到,国家将拿出 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 " 两新 " 的实施。

针对设备更新,安排近 1500 亿元,用于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直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地方自主提升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力,重点支持汽车报废更新和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促进智能家居消费等。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除了这些设备的新旧发生了变化,还有什么变了呢?如果只是把旧的换成了新的,这就是 " 盘活存量 " 了吗?

要找到这样的变化,可以着重注意 " 两新 " 政策中提到的三个词——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这几个词,不仅是顺应老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方向,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若干措施》中,有不少体现这一转型方向的细节,比如,加快将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船舶,更新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船舶;加大对 1 级能效的家电产品的补贴力度。

新出台的政策是如何因势利导的?

国家节能中心的杨绍鹏最近就 " 两新 " 政策进行了调研。他选择调研的企业,和冷库相关。

数据显示,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 15% 以上,年均增速近 20%。推动制冷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 " 双碳 " 目标的重要措施。

但就冷库而言,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冷库旧产能占比较高,未来升级改造任务艰巨。

杨绍鹏告诉谭主:

中国很多的冷库,都是十几年前建成的,这些老旧冷库制冷的耗电量是非常高的,如果使用更高效的制冷设备,用电量能节省三分之一以上。

对于更高效制冷设备的使用,国家也有统筹安排。去年 2 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就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提出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到 2025 年,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中,高效节能产品占比要达到 40%、60%。

而环资司,也负责制定牵头落实此次" 两新 " 政策。

这种规划安排上的延续性,不仅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方向的引领,同时也给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支持。

但问题是,对于企业而言,建造新冷库,目前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要三四年的时间。在调研中发现,投资回报周期超过四年的项目,有的企业就完全不考虑了。

事实上,企业是有 " 换新 " 的需求的——用电量减少,企业的成本变低,企业的利润会上升。与此同时,这将降低冷链运输的成本,也会降低物流成本。

但对于企业而言,回报周期长,就相当于 " 二次创业 "。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企业有难处的地方,国家帮一把。

杨绍鹏给谭主算了一笔账:

站在企业的角度,参与设备更新的企业除了可以申请 148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资金支持,至少还能从另外两个方面获得政策支持:设备更新再贷款等金融政策、税收减免。这些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减去 20% 的 " 换新 " 成本。

折算下来," 两新 " 政策会让投资回报周期缩短一年,这让企业可以更加从容地安排资金。

也就是说,这 3000 亿花出去,并不只是旧机器变成了新机器,而是落后的、高排放的旧机器,变成了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机器,这种提质升级,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能让存量转化为质量,达到 " 盘活 " 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两新 " 政策不仅是在顺应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它更大的作用,是像用小球带动大球,将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牵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告诉谭主:

此次出台的加力支持 " 两新 " 政策,力度大、措施实、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能够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还能实现节能降碳,培育壮大先进产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讲清了这 3000 亿元的作用,相信不少人还有一些困惑——诚然,一些生产设备、消费品都到了要更新的时候。但这些东西的更新周期,短则七八年,动辄十多年,也就是说,这次换完,下次再换可能就是十多年后了。

那这是否意味着," 两新 " 政策就是个 " 一次性 " 的政策,并不可持续?

重新梳理 " 两新 " 相关的文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谭主发现,文件中特别强调了" 回收 "环节。这个回收,不只是报废回收,也包含 " 二手 " 回收。

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回收,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资源。

当然,旧的物品不一定都是报废的物品。其中有很多 " 旧 " 物品,都进入了二手市场,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交易。

如今 " 二手市场 " 蓬勃发展。根据一项业内权威报告,2020 年,国内二手消费市场规模就已突破万亿;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额有望突破 3 万亿元。

但是,由于信息不透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二手交易中出现了很多纠纷与争端。

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

其实," 两新 " 的政策中,已经明确了一个方向。以汽车行业为例,今年 3 月的方案中提出,要推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交互系统的建设。

顾名思义,这个系统就是用来管理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打通从生产、销售、使用、二手车交易、报废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

有了这个系统,二手车交易就像有了 " 产地来源 " 的食品那样,有了进行产品溯源的一手信息,消费者可以掌握这一产品从出厂到使用的全部信息。信息的透明,也意味着商品流通属性的进一步提升。

前两天,四川成都商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介绍称,消费者如果在线上看到一辆心仪的汽车,但该车辆在深圳展厅,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调服务,在成都完成提车。

而二手车的跨省流通,本质上就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缩影。

也就是说," 两新 " 政策,能加速商品的流通,而这些流通首先会带动一批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而后,它又将进一步打通市场的堵点和卡点,优化经济的循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就将这种 " 家电流 "" 汽车流 " 视为国内大循环的典型样本。

她指出,在汽车、家电 " 换新 " 的带动下,国内大循环可以真正循环畅通,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这一政策,连接供、需双方,既惠民、惠企,也惠及国家发展,既有利于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也将推动形成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共进,牵动的是一个可以酝酿更远未来的循环。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