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万生优配官网

【专访】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李孝剑:E-Bike折叠单品卖爆50万台,未来是个千亿美元市场

万生优配官网 2025-09-01 18:00:02 6 抢沙发
【专访】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李孝剑:E-Bike折叠单品卖爆50万台,未来是个千亿美元市场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一眼看上去和街头常见的自行车几乎没差的E-Bike,却标出了500-1000美元的价格而正是这款“看似普通”的产品,让一家深圳龙华企业大鱼智行,拿下了全球折叠类E-Bike超40%、美国市场30%的份额。

“2021到2023年,我们每年销售额都翻倍增长,现在已是全球折叠类E-Bike市场占有率第一。”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李孝剑向界面新闻记者说。

大鱼智行2014年起步于深圳一间聚焦平衡车的办公室2016年调转船头专攻E-Bike没想到2017年第一次“出海”就卖出1.8万台,到2020年销量已突破15万台,成为中国首家出口超10万台的E-bike企业。如今,产品已经销往60多个国家,有着超150万用户。

李孝剑认为,全球每年新增自行车约1亿台,未来E-Bike的整体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20%。 以500美元单价计算,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千亿美元级市场。

美国市场研究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也显示,2024年E-Bike全球市场约618.9亿美元,2030年将达1136.4亿美元。

一场赛道切换的反击

李孝剑的创业始于独轮平衡车。2014年,李孝剑毕业不久,因和搭档在海外发现平衡车这一国内尚缺的产品,又观察到大学校园交通不便的痛点,便由此切入创业。

而这一选择恰逢行业风口——2015年被称为中国平衡车元年,当年行业产值达100亿元。“当年有人赚大钱,也有人一夜破产。我们在最激进时转折。”李孝剑回忆,当时他们的平衡车产品做到全球十大品牌之一,后来因巨头入场、专利纠纷频发,再叠加亚马逊封号等一系列事件,且想解决痛点做原创,放弃独轮平衡车,转押四轮平衡车。

不过,在四轮平衡车产品上,他们受挫了。

因四轮平衡车无法应对复杂路面,仅限公园和家庭使用,用户场景没定义好,产品未能如期打开市场。不仅如此,做这款产品还耗尽了他们前两年赚来的利润及一两千万元融资,“公司账上的钱基本烧光,只剩百来万。干了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李孝剑感慨道。

李孝剑及搭档沉迷四轮平衡车技术创新,忽视用户需求。复盘失败的经历后,他们便从技术导向转向客户导向,借技术打造可感知的市场体验差异,通过场景化洞察锁定核心用户。

“有一天,我和搭档去街上溜达,在路边看到电动车,还是铁架子加块电池,和多年前一样没什么变化,还很丑”,李孝剑那时就想着要用平衡车理念改造,做颜值高、设计强、更便携的产品。

这次街头观察让他们在2016年切入E-Bike赛道在E-Bike领域,他们聚焦于折叠品类,这与当初做平衡车初衷一脉相承:平衡车靠十几千克轻量化破局便携痛点,折叠E-Bike亦为满足便携需求而来,应用场景内核始终未变。

图片来源:大鱼智行

击中海外核心痛点

E-Bike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于日本,1993年雅马哈推出首款电助力自行车。2020年疫情下,欧美鼓励非公共交通出行并推购买补贴,促进行业爆发。

对于这一波爆发浪潮,李孝剑也深有体会。他表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海外很多公共交通陷入瘫痪。以前坐10-20分钟公交、地铁能到的地方,现在骑一台电助力车,花同样时间也能抵达。”

由于欧美是此次增长的核心市场,此前已入局的品牌更易抓住红利,大鱼智行便是其中之一——其2017年已开拓海外市场,2020年海外订单暴增400%,年销量突破15万台。目前,大鱼智行的营收结构实现100% 来自海外市场。

对于欧美地区的人们来讲,骑行是生活方式,但痛点明显传统自行车费力,电动摩托笨重。而大鱼智行解决了相关难题将骑行这件事变得省力轻便。“我们用场景化洞察锁定用户核心需求,在产品设计上主打折叠自由与无缝衔接。”李孝剑说。

具体到技术改进上,大鱼智行将平衡车陀螺仪技术与车辆助力传感器结合,开发智能助力功能,可自动感知上下坡,助力省力50%;同时创新结构设计,实现快速折叠,能无缝衔接汽车后备箱(适配汽车4+2出行)与公共交通(方便上下地铁公交)解决“最后几公里”的通勤难点。

图片来源:大鱼智行

李孝剑提到,大鱼智行当初凭借折叠爆款这款产品至今仍在热销,累计销量已冲破50万台,这在行业里应该是第一次。

同时,大鱼智行也选择从“一时爆火”到 “长期立足”:打破E-Bike原有渠道边界,入驻传统商超。因E-Bike用户决策依赖线下体验售后,它是首家入Costco的E-Bike 品牌,还切入山姆等渠道,这与其早期做平衡车深耕国内商超等渠道的经验相关。

从市场覆盖来看,大鱼智行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在李孝剑看来,品牌之所以能实现这一全球化突破,最核心的支撑因素是采用了本土化叙事

本土化在于推动产品逐步完成对不同区域市场及目标人群的适配过程,需理解尊重当地文化和需求,其成效根本取决于对当地市场的认知深度及对用户需求的尊重程度。

李孝剑认为,在欧洲骑行被赋予优雅的生活属性,同时欧洲多数老城街道狭窄,机动车通行受限,E-Bike成为探索老城空间的最优选择。相比之下,美国消费者骑行更重个性与探索,爱改装来彰自我风格。根据市场差异,大鱼智行开发三条产品线:折叠系列,尺寸基本在20寸以下;城市系列,主打城市通勤;越野系列,面向专业户外运动。

各国文化不同,产品要按照场景需求向本土化演进未来全球化产品就是要融入本土文化,而非简单输出中国产品一刀切”李孝剑说。

巨头搅局,未来拼生态

过去几年E-Bike行业高速增长,吸引大量“小白”涌入。疫情增长红利消退后,全球市场增速放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挤泡沫”期,导致库存积压、市场过剩,中低端产品竞争加剧,不少赚快钱商家亏空前两年利润。

这一过程中,不少企业倒下,但也有大厂选择在此时入场。2024年7月3日,大疆宣布推出DJI Avinox的电助力系统,正式进军E-bike行业。

E-Bike中核心技术为其电助力系统。同时,从一台E-bike的成本结构来看,电助力系统(包含电池、电机、电控)也是其占比最大的成本项。李孝剑提到,售价2000美元以上的E-Bike,其电助力系统基本上80%来源于海外厂家。大疆做E-Bike的目的是研发电助力系统。

李孝剑认为,大疆研发的电助力系统如同“中控大脑”,能整合骑行数据、串联部件统一控制,类似汽车车机系统的跨设备整合能力,核心是构建“连接万物”的生态,且主要向行业厂商开放。他进一步补充:“未来跟我们是赋能的。大疆做好了以后,我们可以用它的系统”。

在他眼中,大疆等行业巨头的入局,非但不是“威胁”,反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若E-Bike赛道始终只有中小玩家参与,市场的增长潜力很难被真正看见、被充分挖掘;而当大疆这样的头部企业入局,赛道的价值才会被彻底激活。

市场肯定会增长,但像疫情期间那种增长是不可能有了。”李孝剑向界面新闻总结,当下不是野蛮生长时代的单点较量,而是需要企业在无明显短板的基础上,凭借部分突出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李孝剑认为,当前E-Bike赛道竞争的核心在于生态,而大鱼智行的优势体现在四大方面:

  1. 凭体量建构竞争门槛,产品颜值高、折叠顺、体积小,兼顾格调与便携,同时还优化物流效率,如海运同规格集装箱可多装100台,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2. 技术融合与结构创新形成非颠覆式创新优势,将平衡车陀螺仪技术与车辆助力传感器结合,实现智能助力、自动感知坡度,省力50%;
  3. 年销几十万台的体量带来供应链与规模效应,成本更优,单个订单可达10万台,远超中小厂商产能与成本控制能力;
  4. 全球近150-200万用户积累的数据,驱动产品快速迭代,提升爆款率。

折叠E-Bike是大鱼的标签肯定不会放弃的。我们会保持住E-Bike折叠赛道第一,但是也要拓展其他市场份额”,李孝剑提到,大鱼智行正探索AI+出行领域,未来的E-Bike不仅是交通工具,未来跟用户的粘性也会更高。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