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peiziseo

县城盲目跟风,让人忧心……

peiziseo 2024-08-03 13:26:08 31 抢沙发
县城盲目跟风,让人忧心……摘要: ...

撰文丨关不羽

数字经济重回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序列。

但是,还是要警惕各地城投跟风,盲目上项目,避免过度基建、无效基建的重蹈覆辙。

01

近日,山东东阿县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一期 70Pflops)备案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发文表示,投资 15 亿在一个县城建算力中心有没有必要,并对资金来源提出了质疑。

7 月 17 日,东阿县官方人员作出了回应,项目确实存在,但 " 项目不属于财政投资,不清楚具体资金来源 "。

该备案项目的公开信息显示,15 亿元投资确不是财政投资,却是有财政背景的城投操盘。项目的建设单位 " 东阿县东科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的控股股东为 " 山东东财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 东财 "),而 " 东财 " 的实际控制人为东阿县财政局,是一家标准的县级城投企业。

公开信息还显示了该项目的用途:" 项目建成后将重点服务于本市,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服务设施 "。

图 / 网络

讲白了,这就是县级城投平台搞了个基建项目。" 算力中心 " 的名目无非是传统基建换了个 " 数字基建 " 的马甲。

这种 " 服务本地 ",或者更直白地说,是 " 服务本地政府 " 的基建项目,是城投债的渊薮。城投以政府隐形担保为后盾、用土地资源作为抵押物搞项目,从银行、债市圈钱。能还则还,还不上就 " 化债 "。

那么,还是那个老问题——这个项目要是落地,15 亿的投资能回本吗?大概率是不行的。15 亿投资算力中心,对东阿县来说,还是太奢侈了。

就 " 服务本地 " 的功能性而言,东阿县无论如何也用不上那么多算力。东阿县常住人口 34.1 万人,低于全国县域常住人口平均水平。区区这点人口的公共服务即便是 " 高质量 ",算力需求能高到哪儿去?东阿县的产业结构也很传统。驰名中外的阿胶制造要那么多算力干嘛?算力能把驴喂得更肥,还是把胶炼得更亮?

▲东阿县中国阿胶博物馆(图 / 视频截图)

东阿的财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数字基建项目。

2023 年东阿县的财政收入为 15.8 亿元。算力中心的 15 亿元投资,相当于东阿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东阿的财政收入没有余粮,更多的是债务。2023 年底当地的地方债务余额为 56.97 亿,广义债务率高达 365%,狭义债务率也有 193.18%。窟窿不小、收入不多的财政每年能拿出多少钱,为自家的算力中心埋单呢?

别说东阿县了,就是东阿县所属的聊城市,在山东的经济排名也是靠后的,财政能力、产业结构与昂贵的算力不匹配。

而且,城投企业也不是操盘算力中心项目的合适角色。城投企业的经营能力本就堪忧,更堪忧的是技术能力。算力中心集中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信息安全不容小觑。

因此,东阿县的算力中心项目还是备个案、充个数算了,要是搞出了一地鸡毛——大笔投资打了水漂、大量资源浪费,最后还得麻烦上级出面 " 化债 ",何必呢?

发展数字经济确实很重要,但数字经济可不能搞 " 城投模式 "。政府主导的 " 项目思维 " 发挥到数字经济领域,大概率是一哄而上的 " 过热 " 始,百无一用的 " 深寒 " 终。对此,业内早有警示。

02

2023 年 " 两会 "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张云泉对启动一年的 " 东数西算 " 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其中就有各地一哄而上盲目上马的现象。

张云泉指出," 各地建设智算中心热情高涨,出现了不顾实际需求,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有超过 30 多个城市建设了智算中心,更多城市在规划上马新智算中心,甚至出现了一个城市同时建设多个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现象。"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数字经济算力经济的主要倡导者,张云泉委员的建言是值得重视的。

然而,张委员建言一年后,算力中心的立项已经 " 下沉 " 到了县域,说明他此前指出的问题非但没解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实际上,东阿县的城投转行搞数字经济并非个案。传统基建被限制后,债务高企的城投企业打数字经济、数字基建的主意不在少数,甚至有 " 数字城投 " 的新概念。倒腾土地搞金融的城投企业转型科技企业,怎么看都不靠谱。简单粗暴的卖地生意都玩不转的,还能转行玩高科技?着实让人捏把汗。

这种下沉式的一哄而上,并不是重视 " 数字经济 ",而是重视 " 经济数字 " —— GDP 增长的数字、拆东墙补西墙债务腾挪的数字。

本地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产业结构需要匹配多少算力,地方政府心里难道没个数?

图 / 图虫创意

本地的数字经济的有效需求、发展基础有限,可是 " 经济数字 " 无效需求是无限。其中的逻辑和传统基建大量重复、无效投资是一样的,明知小县城不需要八车道、十二车道的豪华大马路,可是项目越大、圈钱更多,经济数据越好看。

这种 " 项目学 " 的核心技巧是抓住政策风口巧立名目。今天政策鼓励改善交通,那就上交通项目。明天风向换成重视文旅,那就搞文旅项目。如今传统基建立项被限制了,数字经济成了香饽饽,就轮到 " 算力中心 " 了。

这种政府主导的 " 项目思维 " 由来已久,一哄而上的项目与真实需求无关,和财政能力脱节,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错配,导致经济运行体系的效率下降。如果算力中心成了遍地开花 " 县县通工程 ",那会是怎样的重复建设?

这种一哄而上的 " 项目学 " 会让中国经济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对数字经济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

项目学的背后是 " 规划思维 ",政策引导就是规划先行。可是,数字经济发展 " 去中心化 " 的市场思维,和行政主导的规划思维,本身就八字不合。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能改善政府主导投资的项目模式,排除 " 数字 " 干扰,达到理论上的 " 完美 " 水平,也难以出现期待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因为,数字经济无法 " 规划 "。

03

数字经济从来不是中心化的 " 规划产物 ",而是去中心化的市场经济成果。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数字经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市场博弈的产物。所有数字科技的发展,都是商业机构在市场活动中反复试错中进化产生的。

比如算力技术,今天人工智能的主要算力不是各国政府长期重视、大量投入的超算,而是游戏产业边缘成长起来的 GPU。"GPU 为王 " 的算力革命,甚至在 10 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任何政府、科研机构预先作出了规划。

这种 " 计划外 " 的技术革命,主导了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移动端技术的普及,形成了没有物理边界、无比庞大的云端市场,超出了任何传统规划思维的能力范畴。

庞大的市场需求,每天诞生无数的新需求、新点子,不断驱动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科技成长路线,没有固定的轨迹可循。今天大干快上的 " 算力中心 ",或许过不了多久就成了明日黄花。

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 " 融媒体中心 ",现在有多少是正常运转的?当时花大价钱搞的 " 高端设备 ",没过几年小主播在家里攒个机就完美替代了。

所以,绝大部分区县级的融媒体中心,政府用不上,民间不想用。落得个十室九空、" 铁将军 " 把门的寂寞。甚至在财政吃紧的当下,一些地区的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了讨债讨薪的重灾区。

图 / 视频截图

在数字经济领域,所有成功的创新都是 " 意外 "。数字经济产业是无数市场主体的创意在市场中分散试错、彼此竞争的产业。这种产业模式是中心化的规划思维无法替代的。这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多年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也没能成功打造出一家科技巨头。

政策背书的官方认证 " 独角兽 ",很快就被证明点错了科技树,所谓的 " 先进技术 " 被证明是过渡性的、不成熟的,迅速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又比如人工智能产业的那几条 " 小龙 ",曾因 " 算法先进 " 备受重视,却在 " 算力为王 " 的时代迅速衰弱,成不了 OpenAI。

事实证明," 独角兽 " 无法由政府制造,只能从市场中成长起来。能够支撑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算力,也是一样。地方政府拔苗助长 " 上项目 ",不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正解。

总之,发展数字经济再次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好事。但是," 算力中心 " 下沉到县域,不是好迹象。及时叫停一哄而上的地方数字基建,约束政府投资行为,避免数字基建重蹈资源错配的老路,是当务之急。

长远来看,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最关键的是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约束行政行为的边界。放手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大胆经创新。少一点禁忌就多一点活力,少一点管制就多一点创新。而不是越俎代庖,投资经营一把抓。

如果一定要坚持行政规划主导,那就不要发展数字经济了。强扭的瓜不甜,何必呢?搞出满地的算力中心,未来真的不好收拾。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