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万生优配官网

夜读丨父亲包的书皮

万生优配官网 2025-02-19 21:20:10 12 抢沙发
夜读丨父亲包的书皮摘要: ...

老同学燕子发了条朋友圈,描述给刚开学的孩子包书皮的场景。这让我想起小学时父亲给我们包书皮的往事。在跟家里的视频中,与父亲聊到这个话题。父亲短暂惊愕后,笑了:这都过去多久的事了,你还记得啊?我也笑了,一看就知道,父亲也还记得。

说来也怪,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新近发生的事越来越记不住,对遥远的事的记忆却越发清晰。小时候,年轮的刻度是以开学和放假作标记的,而开学的最大仪式感就是父亲为我们包书皮。

那时家里没有专门供我们学习和写作业的桌子,一张红漆八仙桌既是一家人的餐桌,也是我和弟弟妹妹的书桌。开学第一天的晚上,父亲催我们早早吃完饭,用湿抹布、干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确保没有任何灰尘和油污。我们从书包里掏出刚领到的新书,父亲则像变戏法一样,拿出厚厚一摞报纸,再拿来裁纸刀、毛笔和墨汁。

父亲按照年龄大小,先给我的书包书皮。他将书端正地放在面前,放一张报纸垫在书下,根据书的大小折报纸、裁报纸,再将报纸小心翼翼地包裹住书。其实报纸不算理想的包书皮材料,它太软塌塌,不易成型,但在父亲精确的裁剪和反复抹平之后,竟也包得非常贴合。最后一步,是用大大的楷体在报纸书皮上一写上“语文”“数学”,再在下方用稍小点的楷体写上我们的年级和名字。

所有的书包好后,放在桌上晾一夜,第二天早上墨迹干了,我们各自装进自己的书包。上课时,掏出新书,一股墨香若有似无地荡漾开来。

我一直没弄明白那些报纸是父亲从哪弄来的。要知道,农村订报的人家很少。多年后,我才想起来认真地问他。父亲说很简单,他从我上学半年前起,就开始留意谁家有报纸,想着要来给我包书皮。时间一长,他对谁家有报纸就心里有数了,于是早早收集起来备着。

在包书皮这晚,父亲全程神情严肃而庄重。他乐于看我们嘻嘻哈哈地围观,却不允许我们在书皮包好之前碰触一下,哪怕我们把手洗得很干净。好像包书皮这件开学例行的“公事”,对他来说,很神圣,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己一点一滴地去找寻的。

不吹嘘地说,父亲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之一。他靠自学,成为村里很早就学会下象棋、骑自行车、会珠算、修电灯、会用碾米和轧棉花机器的人。我们上小学时,父亲用算盘和我们用计算器比赛,结果无论速度还是正确率都不落下风。他的同龄人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上私塾时背四书五经过目不忘、被先生当作宝的传说。去年有次与父亲聊天,他还提到《孟子见梁惠王》的一段,而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早就忘了。

我一直觉得,学习是需要些天分的,兴趣和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而父亲两者都具备。他本可以走读书这条路,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平稳而轻松点的人生。但命运给他安排的是另一条路:十岁出头即丧母,作为家里的长子,早早和爷爷一起,承担起操心生计、照顾弟弟们的重担。

父亲的读书生涯,终结在小学四年级。我们上学后,他好像看到了新曙光——让孩子们都走上读书这条路。这并不是简单的父母让子女去实现自己未实现梦想的故事。父亲希望的是,我们也能像他年少时一样,真正地热爱读书、热爱学习,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收获一个好未来。因为他虽对我们寄予厚望,但从不“鸡娃”,相反,他一向奉行宽松和鼓励式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会以身作则。

每次开学发下的新书,我们是第一读者,父亲永远是第二读者。暑假里忙“双抢”,一家人累得走路脚拖地,中午难得午睡一会儿,每次我醒来,总看到父亲坐在风扇前,专心致志地翻看我们的课本,有时是语文书,有时是数学书,有时是历史书。母亲调侃:“看这么认真,你要考状元啊?”父亲嘿嘿一笑,照看不误。

那个年代的农村,一些家庭并不太重视女孩子读书,我的同龄女同学中,不少人初中甚至小学读完就离开了校园。有人家还会“阴阳”我家让女孩读那么多书,我和妹妹很生气,又不知如何反驳。父亲告诉我们,不用理会这些人,读书是不分男女的事,我们家谁有本事读,都可以一直读下去。

后来,我们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加上上一代的小叔和小舅,父亲共送过5个人上大学。我们的同龄人成为父母后,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人向父亲取经:怎么才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父亲老老实实地回答:不要管得太紧,父母做好榜样。

那些沉进岁月长河中的报纸书皮,包进了一个农村少年沉甸甸的梦想,裹满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桃李不言的爱,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