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大陆,在这里,我以很低的生活成本,便可以领略到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风貌、丰富的生活形态。”尤翰源感慨道。
今年24岁的尤翰源,出生在台湾台南市,他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如今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2006年,尤翰源的父亲受台企派遣,前往北京工作,自那年起,每年暑假他都会来大陆,和家人一起享受假期时光。“在来武汉上大学前,我对大陆已有一些基本的认知与了解。”正是每年在大陆的短暂停留,为尤翰源种下了日后来大陆生活求学的种子。
高中毕业后,尤翰源决定来大陆读书,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后,他最终选择了中部城市武汉。尤翰源坦言,“年轻人上大学时,往往希望与父母保持一定距离,而且武汉到父母现在所在的城市成都坐高铁也只需六七个小时,回家十分便捷。同时,武汉作为华中地区较为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生活舒适度高。”
2019年,尤翰源成功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就此开启了他在大陆的求学之旅。

尤翰源(第二排左一)大一军训时与同学合影。受访者提供
第二故乡
“上大学前,我去过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来到武汉后,我才发现,武汉也非常繁华,这令我很惊喜,我非常热爱这座城市,它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尤翰源表示。
与台湾常年炎热潮湿的气候相比,武汉的冬冷夏热给尤翰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迅速适应并融入其中。尤翰源谈及,“多数人觉得武汉气候不佳,冬天寒冷,夏天酷热。但我特别适应武汉的气候,因为我喜欢比较冷的天气,武汉的冬天对我来说是比较新奇且乐于适应的,而且我在台南长大,向来耐热,武汉的夏天也显得没那么热了。”
除了气候不同,武汉的饮食和台湾也大不相同,尤翰源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台湾饮食普遍清淡,海鲜鱼类居多,而武汉饮食偏油、偏咸、偏辣,但我特别喜欢武汉的美食,尤其是早餐。”对他来说,每天清晨,一杯豆浆、一碗热干面搭配一个卤蛋,便是开启美好一天的方式。
交流
大陆读书期间,同学们对尤翰源的方言很感兴趣。
“大一刚入学时,我和同学们交流,很多人都听不懂我讲话,包括从小看台湾电视剧长大的福建同学。”方言间的差异,让尤翰源觉得趣味十足。
此外,尤翰源认为两岸年轻人都很开放、包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很多兴趣爱好也颇为相似。比如,都喜欢打球,平时都会与朋友出门跳舞、蹦迪等。
在尤翰源看来,台湾同学对大陆很感兴趣,“我到大陆读书后,许多台湾同学会主动向我问询大陆的实际情况。前年跨年时,几位高中同学专程从台湾来到武汉陪我一起跨年,途中与我分享了许多他们所见所闻以及好奇的问题。”尤翰源表示,尽管存在地域差异,但两岸年轻人在性格和思想上高度相似,都愿意积极交流、打破偏见。

尤翰源(右一)与台湾朋友们在武汉一起游玩。受访者提供
创业
对尤翰源而言,在武汉的学习经历同样深刻难忘。
在与大陆同学们的交流中,他萌生出一个想法:搭建一个促进两岸青年及文化交流的平台。于是,在2020年,他将这一想法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成功立项培育。同年,他的项目在武汉市金银湖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进入决赛。此后,在学校的金融梦工厂和创业孵化园的支持下,他的创业想法落到实处,“每刻咖啡”在武汉理工大学正式开业。
尤翰源提及,“‘每刻咖啡’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咖啡馆,它更是一个连接两岸学子、增进理解的空间。”他希望这个地方能够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平台结识朋友,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创意,激发创造的灵感,增进两岸青年的相互理解。随着来武汉的台湾学子数量不断增加,“每刻咖啡”逐渐成为在汉台湾青年的热门打卡地。虽然这间咖啡店只营业了一年,但它为两岸的交流互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独特的创业经验也为尤翰源的未来规划提供了新的启发。他坦言,“在武汉的六年求学生涯里,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大陆的同学和朋友。通过不断的交流与互动,我们彼此增进了理解与尊重。未来,我打算继续留在武汉,我希望自己留在武汉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取得满意的表现!”
对于想来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他也提出建议,“大家来到大陆要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流,不要带有偏见。在大陆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与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成为朋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