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万生优配官网

时光雕刻的生命之歌——来自坂本龙一的阅读记录

万生优配官网 2025-02-10 15:20:05 6 抢沙发
时光雕刻的生命之歌——来自坂本龙一的阅读记录摘要: ...

在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中,我们看到坂本龙一家中有落地式的开放大书橱,在阁楼上、在录音室也是满坑满谷的书,甚至在餐桌上也堆着厚厚一摞书。坂本龙一在展示给电影配乐时,他阅读的电影作品原著时,展示了包括英语、日语、汉语甚至是阿拉伯语在内的多个版本。这些足以证明坂本龙一是一个视阅读为生命的人。音乐、电影和图书,构成了坂本龙一丰沛艺术生命的基底,时光被它们雕刻塑造,谱写出一曲激扬又绵长的生命之歌。《阅读不息》就是这首生命之歌中自然流露,又不可遏止的动感音符。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剧照

2023年3月,坂本龙一留给世人“艺术千秋,人生朝露。”这样的箴言之后,驾鹤西游,而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却足以光照千秋。《阅读不息》辑录坂本龙一2018年至2022年在杂志《妇人画报》上连载的专栏“坂本图书”的文字和访谈内容。坂本龙一珍视他的阅读体验,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想看强烈的事物,想读这样的——像心脏被尖锐刺穿般的东西。”

书中涵盖了对他影响至深的各界文艺巨匠,诸如电影大师布列松、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大岛诸、黑泽明等,同时有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杨德昌和侯孝贤;影响坂本龙一一生创作理念的文学巨擘夏目漱石、村上龙等也是名列其中;其他还包括童书名家米切尔·恩德、音乐大师武满彻、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甚至明代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等。这些书籍和书中人物的经历都是滋养坂本龙一艺术生命的神奇缪斯。

《阅读不息》

《阅读不息》中坂本龙一毫不吝惜地向我们揭示了他阅读的方向、兴趣和藉由阅读希望获得怎样的体验。同时也构建出坂本龙一专属的独特的阅读哲学。他提到:书有各种各样的。有些是为了提高见识而读的书,有些是为了获取新信息而读的书,有些是为了深化思考而读的书,也有些是为了享受阅读乐趣而读的书。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没有因为享受乐趣而接触书籍的记忆。我平常阅读的是思想、哲学、历史、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书,目的是获取知识,深化见识。

读好文章的乐趣类似于听音乐的乐趣。听音乐虽然不能获得知识,但我们会花时间感受从中涌现的情感和对听觉的刺激,或者用想象力推测作曲家的构思和构建意图,然后就此结束。而这种体验会长时间留在身体里。

对坂本龙一而言,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他将阅读融入音乐的体验,仿佛每个读者都是自己精神乐章的创作者。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观念,将阅读提升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

坂本龙一在阅读中也始终保持深入思考与批判的态度。并始终关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保持一种批判现代社会的机械化和物质化倾向的姿态。他认为:从近代到当代,笛卡尔式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人们把生物也看作像汽车零部件那样的集合体,从口中输入燃料,燃烧产生能量进行活动,部件坏了就去更换。我认为那是错误的,那应该只是出自人类自我臆测的世界观,而不是真实的状况。如柏拉图所说,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不可见,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不仅如此,人类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用语言表达一切,并且只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思考。遗憾的是,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但哲学家柏格森和只关注昆虫的拉封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塔可夫斯基也注意到了这些。他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并非由线性时间轴所串联,它更像是一个梦。我认为漱石也知道这一点。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惺惺相惜又相互滋养,坂本龙一、塔可夫斯基和夏目漱石的创作都受到对机械唯物主义批判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艺术表达超越物质世界的真实,强调时间、记忆和精神的非线性与复杂性。这种共同的哲学视角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谱写成了时光雕刻的永恒的生命之歌。

坂本龙一音乐作品通常都是具有世界性同时又保留了民族特色,简约旋律、自然声效与电子音色完美融合,富有被普世认同的复杂性与无穷的诗意。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也许能够从他对太宰治作品的阅读体悟中窥见一二。他认为:太宰治的作品不仅在日本,也在海外被广泛阅读。尽管此前的日本文学在海外传播时被认为是东方的、有异国情调的东西,但太宰治得到共鸣的作品却是以都市中个体的孤独、自我困境等为主题的。为何太宰文学中会出现孤独和困境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宰治是津轻人。在东京,太宰试图变得比东京人更时髦,在东京的生活让他更明显地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人,由此产生了自我的冲突。津轻的地方性创造出了普遍的现代性。

著名的荷兰作家、亚洲文化观察者伊恩·布鲁玛在他的《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中也有同样的观察:事实上,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不分国界,人人均能读懂,恰恰因为其不具异域色彩。虽然地方性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也必须保护的特质,但通过地方性经验揭示出的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疏离与迷茫,才是文艺作品获得具有世界性的共鸣的核心。从地方性到普遍性的转化,正是坂本龙一在他音乐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坂本龙一展现了他对文学与音乐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不仅探讨了音乐中的文学性,更揭示了文学中的音乐性。这种艺术形式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艺术本质的新窗口。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艺术家如何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自由穿梭,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坂本龙一对绘画以及美术史也拥有很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阅读对日本传统美术的保护和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学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作品时,他提到:费诺罗萨感觉到欧洲的语言失去了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生动联系,但他发现在中国古代人创造的汉字中,这种联系仍然存在:与字母不同汉字本身就包含了动态且富有诗意的绘画属性,汉字在拥有语言本应具有的分节功能的同时,也以视觉形式展现了自然中存在的事物与人的动态关系。

这种诗画交融的意境,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轼在观赏王维所作《蓝田烟雨图》后的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的这句点评,恰如其分地呼应了费诺罗萨对于汉字中所蕴含诗画结合之美的洞见,进一步印证了艺术与文学之间那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古老东方文化中,文字与图像相互渗透、相互映照的独特韵味。坂本龙一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无疑也是对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以音乐家的敏锐听觉捕捉文字、图像中的音韵,又以作家的细腻笔触描绘声音的质感。这种双重身份的书写,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复调结构,仿佛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

书中特别附加了坂本龙一的生平年表,透过这份年表,我们不仅能清晰看到他在音乐和电影、舞台剧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还能发现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他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音乐理论、音乐哲学、随笔以及自传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他的博学多才。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荣获了法国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这无疑是对他卓越才华和杰出贡献的高度赞誉。‌

在由坂本龙一配乐并斩获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的电影《遮蔽的天空》中有一句著名的、也是坂本龙一最喜欢的台词:“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去,所以人们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会让你感到如此深层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你看见过多少次满月之姿,大约20次吧,但这看起来无穷无尽。”《阅读不息》就是这样无穷无尽的下午,坂本龙一用阅读延展了生命,让我们看见不竭又永恒的生命力。

在这个充斥着数字噪音、信息泛滥的时代,坂本龙一由书出发、爱书成痴、由阅读树立人生信念。他的《阅读不息》如同一曲悠远的钢琴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叩击着你我的心灵。这位艺术天才用文字编织出一张精妙的思想之网,将音乐、文学与生命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阅读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喧嚣世界中寻找精神栖居的启示录。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