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欧美关系走向报告2024”发布会暨“欧美俄中关系”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系上海市社联合作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主办。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和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分别做开场致辞。
丁纯在致辞中表示,欧美关系目前是大热点,美国举行了总统大选、欧洲进行了议会选举。对欧美来说,特朗普当选,首先有安全问题、如何解决俄乌冲突。其次是经贸议题,即特朗普会否与首个任期一样,以增加关税为主。第三是美国的单边主义,对跨大西洋关系的震动。第四对欧洲的冲击更明显,也就是对整个以美国、西方为首的自由主义秩序、理念的冲击。这些构成了现在欧美之间互动的底色。
丁纯表示,从特朗普当选后欧洲的整体反应看,欧洲希望先与其谈判或妥协。在这个背景下,对整个中欧关系会形成怎样的冲击,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既有挑战也会有机遇。
刘军在致辞中说,特朗普再度回归、俄乌冲突、巴以局势、叙利亚问题等,都体现当今世界的动荡与变局。一方面传统的安全问题、大国博弈、地区动荡呈蔓延局势;另一方面,全球治理倒退,合作乏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三个之变,考验中国学者的智慧。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了研讨会的第一部分,主题为“欧美俄中在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领域的互动态势”。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明棋以《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的美欧关系前瞻》做了发言。徐明棋认为,今年欧美关系最大的变量就是特朗普再次当选。从特朗普目前发布的一系列言论,以及对未来内阁成员、政府官员的提名已经显现出对现在美欧关系、美中关系、大国关系、全球未来走向的冲击。
从美欧关系看,徐明棋表示,特朗普当选后,欧盟层面的欧委会和欧洲主要国家已开始一系列反应和担忧,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对乌克兰战争的看法,二是对北约的态度,三是在贸易投资上。
徐明棋进一步表示,特朗普的国内政策,将来也会对欧盟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政党形成冲击。美欧之间在经济问题、本国监管、政府的边界、鼓励开发石化能源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会产生矛盾。
对外方面,徐明棋认为,中东、气候变化、WTO等全球治理问题上,美欧也会有新矛盾。但美欧关系不会由此坍塌,因为这层关系建立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民间组织等非常密切的联系之上。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的关注点,在美欧网络安全合作。
刘宏松认为,美欧网络安全在不同子领域合作强度出现差异,主要由共同威胁和价值邻近度决定,在网络犯罪、网络战、数据保护等三个子领域,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合作。
杨海峰的报告主题为《拜登执政时期的欧美安全与防务关系》。杨海峰认为,拜登执政时期,欧美安全和防务关系不断加强,重点围绕如何应对俄乌战争开展安全合作,从最初调适到加强,再到深化,在拜登执政末期出现相对迟滞的变化过程。
从防务产业案例看,杨海峰表示,欧盟防务产业加强欧洲化,美国追求全面的现代化,北约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欧盟的防务力量可能会继续得到提升、特朗普并不像拜登那样青睐跨大西洋主义,且提出试图结束俄乌战争。在此情况下,欧美安防关系可能会在自主层面继续提升,依存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的发言主题,是《2024年欧美政治与外交互动的特点和未来趋势》。
龙静认为,2024年的美欧政治与外交关系,可以用“稳重求进”、“焦虑不安”概括。单从美欧高层互动,尤其是最高层拜登和冯德莱恩的见面次数明显减少。取而代之是技术层面的负责官员之间会晤比较频繁,这是“稳”的方面。
另一方面,龙静认为,在很多具体对话和谈判中,一些议题不断转换,美欧之间围绕俄乌冲突有内容上的突破,所以可以用“进”形容。
龙静进一步表示,“焦虑不安”描述了双方心态。从美国民主党角度看,担心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欧洲同样担心这个情况。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欧洲担心未来双方的经贸、安防、跨大西洋问题可能会加剧欧盟分裂。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忻华的切入点是美欧技术与经济关系。
忻华认为,今年美欧都处于政治权力更迭,双方都有一定程度战略焦虑,且各自新的政治生态尚未完全定型,对对方的认知在经济竞争中非常重要。
忻华表示,美国和欧洲在国际战略安全格局和经济竞争的格局中的位置变化、相互认知,值得关注。首先是国际战略安全格局,欧洲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俄乌、中东局势延宕,欧洲地缘战略格局更破碎,需要美国支持,但美国把战略资源投放至印太沿海。另一方面,拜登任期内美国经济虽然有严重通胀,但有实质性增长,在基础设施、新兴领域有投入。欧盟这一方面不如美国,经济也处于困顿状态。
第二是所谓韧性竞争力。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个韧性,让欧洲经济面对巨大冲击时,能够保持稳定。第三是资源的焦虑,即新一轮的新兴颠覆性技术出现后,产生新类型的资源,也是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的资源,欧盟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
忻华进一步从技术和产业、贸易和投资、经济外交,三个层面看今年的美欧互动,表示双方在此之中有很多动作。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的报告重点为俄欧关系和中欧关系对比。门镜认为,在冷战结束至2014年,以及2014年至今的两个不同时间段,欧盟对俄中的目标并不相同,存在困境。极右翼的崛起,改变了欧盟政治生态,外部边界的不确定性则会干扰欧盟的自身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研究员王玏探讨了欧美跨大西洋关系最新变化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她认为,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触发全球供应链重构,欧洲在应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受到了近期地缘政治的影响。短期内会冲击经济的增长,长期看导致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余建华对第一部分的报告进行点评。他认为,这些发言以及报告本身,体现出研究的成熟性、议题的多元性、内容的前沿性、分析研判的辩证性、成果的可拓展性等特点。
第二部分的报告由忻华主持,主题为“欧美俄中竞争变局中的美国与欧洲主要大国和次区域的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叶江分析了英国工党政府对特朗普的态度转变。叶江指出,工党此前曾对特朗普持批评态度,但从2024年1月以来,工党就开始与特朗普接触,包括与后者的团队合作。工党赢得大选以后,对特朗普的工作做得更细,接触其身边的人,积极寻求并实现英国首相斯塔默和特朗普的会面。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宋黎磊评析了中东欧国家和美国关系,探讨了双方经贸合作、北约框架下的关系,并指出在多边层面,美国支持中东欧地区内的次区域合作组织加强合作。在双边层面,中东欧国家密切关注美国大选并强化跨大西洋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吉磊的观察角度是美国和南欧关系。吉磊表示,总体上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的上升。从南欧国家的角度看,站队压力持续增大,同时这种不确定性,让这些国家和中国发展比较稳定务实关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升。南欧国家的主要策略,是在中美欧三边,或在欧美俄中四边关系中,保持灵活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荷兰语专业负责人陈琰璟分享了对今年荷美关系走向和中荷关系展望。陈琰璟说,今年荷兰完成组阁,下院以保守派为主,目前政局趋于稳定。 荷兰新政府可能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在贸易政策,尤其在关税政策上和特朗普发生一定冲突。荷兰有声音认为,特朗普回归,会对美西方、美荷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宏源的分享主题是《巴库大会、美国大选与欧美绿色伙伴终结?》。于宏源认为,在气候变化治理或能源环境治理,中欧渐行渐近。在全球缺乏领导力时,中欧合作空间变大。欧美可以继续合作的,就是钢铝领域。
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负责人沈赟璐探讨了2023至2024年北欧国家和美国关系态势。
沈赟璐以今年3月瑞典加入北约为背景,提及北欧国家目前均已北约化,与美国的关系聚焦在防务合作升级、技术创新领域以及涉北极地区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市高校智库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张红的报告,侧重于2024年法美关系新走向。
张红表示,借诺曼底登陆80周年,法美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巩固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但两国之间的长期问题依然是显著的,法国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进程从来没有结束,美国通过北约来控制欧洲的战略一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此外,张红认为,两国在数字税、绿色技术补贴,以及一些关键领域的竞争加剧了双方的经贸摩擦。具体而言,2024年法美关系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交合作深化;二是安全与防务领域的合作,三是经济技术领域的深化合作。但同时,法美在这些领域也有差异、分歧和摩擦。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就特朗普当选背景下的德美关系进行发言。她认为,虽然特朗普不会退出欧盟的盟友体系,但不会把欧洲视为盟友,而是经济领域的对手,德国会为此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根据当前德国对华政策,德国是中国重点拉住、稳住的欧洲关键国家。
徐明棋对第二部分发言做了点评。他认为,所有发言都或多或少呈现了欧美关系的主要特点:特朗普上台后,美欧之间会维持既有合作,但又有矛盾和冲突的关系。在矛盾延伸的过程中,美国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这符合美欧关系的大格局。同时,特朗普上台,中欧会有一定合作空间,但回到战略伙伴关系较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